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人物特写 > 正文
    购物车
    0

    刘尔能:热血丹心铸丰碑

    信息发布者:金色的星期三
    2019-10-19 19:33:03   转载

    编者按: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回望武威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河,那些坚守初心、扛起责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发出的光和热,犹如一道道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我们前进的方向。在全市上下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本报推出先进典型宣传报道,旨在通过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折射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责任与担当,激励我们去克服一个个困难,谱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本报全媒体记者张秀芳

    在干部群众心目中,他无私奉献,勇于担当,心怀使命,情系民生,是合格共产党员。虽然他离开这个世界许多年了,但他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仍然被人们频频提起——他就是被誉为“土水利专家”的共产党员刘尔能。


    刘尔能,生于1929年6月,古浪县横梁乡上条子沟村人,初中文化,1949年9月参加工作。从1952年起30年间,先后担任古浪县一区副区长、县委农工部部长、曹家湖水库总指挥、天祝县委农工部部长、古浪县政府副县长、武威县县长、县委书记。1983年9月至1986年11月,任中共武威地委委员。1983年10月至1990年6月,任武威地区行政公署副专员。1990年6月离休。2001年1月因病去世。


    刘尔能(左二)和水利干部在勘测水源。



    连日来,记者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采访时,81岁的原武威县水电局局长、水利工程师钱洪根老人说:“在这座城市,但凡60岁以上的人,都对他非常尊重。从事水利工作的人,对他更是敬重有加。他是合格的领导干部,也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他!


    钱洪根口中的他,指的就是刘尔能。钱洪根告诉记者,初次见刘尔能,是1958年春季在古浪曹家湖水库建设工地。“当时,各方面条件都非常艰苦,刘尔能在水库任总指挥。我看他特别能吃苦,上上下下跑个不停,一直为工作忙碌。肚子饿了,工地上有啥吃啥,也不讲究。”从省水利厅来曹家湖检查工作的钱洪根,在工地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住了一晚。刘尔能的担当精神,给钱洪根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让钱洪根始料未及的是,自己后来在武威的规划设计,都是在刘尔能的督促指导下实现的。“在那样的条件下,经济困难,缺乏资金,如果没有他的支持,我们的水利规划很难实现。他尊重实际,尊重知识分子,能够听取不同意见。遇到问题,马上请技术人员来,召开现场办公会,分析研究后再决定,真正把钉钉子精神运用到了具体工作中。” 钱洪根说。


    武威县历届领导都很重视水利工作。1966年至1968年,刘尔能任武威地区农田建设规划队队长、书记。一位老领导病危时对刘尔能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武威是个农业县,干旱少雨,必须抓好水利工作。”刘尔能先后负责修建了古浪县曹家湖水库、大靖峡水库,武威县西营水库、南营水库和渠系配套工程建设等。武威地区绝大多数水利工程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心血。


    钱洪根告诉记者:“1974年,武威县被评为全国渠道建设标兵县。当时,我去水利部开会,听到部里的同志对其他地区来的人介绍武威县渠道建设和管理是全国一流的,我听了非常自豪。


    1977年,刘尔能被评选为甘肃省水利先进代表,出席了全国水利先进代表会议。《人民日报》以《治水专家刘尔能》为题报道了他兴修水利的事迹。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宋平为他题词“刘尔能治水”。2009年9月,刘尔能、钱洪根等人被评选为“凉州区建国60周年功勋人物”。




    采访中,退休老干部蔡云山告诉记者,刘尔能出身农民家庭,了解农民疾苦,能与群众打成一片。为老百姓办事,发自内心,出自真情,对工作有一种紧迫感、使命感。1975年之前,老百姓吃粮靠救济,花钱靠国家,生活状况可想而知。刘尔能身先士卒,黄羊、南营、西营三座中型水库和五级渠道累计2000多公里,他的脚步全都踏遍了。


    每次出差回来,刘尔能不是回家看家人,也不是坐在办公室听汇报,而是赶到施工现场了解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工程到哪里,他就办公在哪里。他亲自到现场抓质量、促进度,查看工程材料是否符合要求,工序是否规范……虽说他并非水利专科毕业,但是说起专业名词、术语,都一清二楚。 


    在刘尔能的倡导下,每个灌区都建了干渠,提升了有效灌溉面积。当时,由于经济薄弱,财力有限,他带领群众在干河滩就地取材,硬是把农田基本建设搞出了名堂,让乱石变成“金”。就拿黄羊灌区来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全部采用混凝土浆砌卵石衬砌,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初步形成了渠、路、林、田相配套的灌溉渠道新体系。灌区在基本完成干支渠改建的情况下,重点开展了支渠以下农田渠系的配套工程和人畜饮水管道工程建设。


    “只要一到工地,刘尔能便拿起一根钢筋条,在工程关键部位敲一敲、听一听,查看陡坡垫层实不实?石头镶得怎么样?一旦发现问题,马上找来工地指挥长,组织返工整改。他邀请省水利灌溉工程师到武威指导工作,虚心请教,面对面交流,将积累的经验运用于实践。”采访中,曾在武威县水电局业务股工作多年、现任天马宾馆董事长的王正明告诉记者。


    刘尔能告诫身边工作人员:“做官是一时的,做事是一世的。一些农民为浇水发生矛盾,说到底是吃饭问题。修好干渠,公平用水,矛盾就会避免。


    “那些年,他带领家人一起到水库工地过春节,义务劳动拉石料。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参加义务劳动的人越来越多,有利促进了工程进度。”回忆起婚后第三天,便跟随岳父一起在水库工地劳动,刘尔能的二女婿孔祥荣仍然记忆犹新。


    凭着苦干、实干、巧干,干出了成效,使水的利用率由30%提高到了80%,扭转了武威农民吃粮单纯靠国家救济的被动局面。短短几年,农民种粮亩产由400斤增加到800斤,全县粮食总产达到了5亿斤,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


    上世纪七十年代,河西地区曾经创造了生产甘肃95%的商品粮的奇迹,而石羊河流域的武威地区仅仅依靠17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就生产了其中70%以上的商品粮。



    “喂,请你报告一下今早的来水量……”每天早晨6点,两名水情信息报送员摇响手摇电话,查询到具体数据,做好四大河系汇总表、水情流量分析表,准时上报刘尔能等县领导。久而久之,就连邮电局的话务员都适应了这样一种作息规律。一年四季,刘尔能没有节假日、上下班概念,除外出开会外,基本上每天都要骑自行车到灌区视察工作,看小畦灌溉……掌握24小时水情。


    王正明说:“在刘尔能看来,早晨7点如果见不到水情报告,就像遇到了天大的事情。今早雨量是多少?来水量是多少?他要根据水情综合分析,计划夏粮、秋粮种植面积,让有限的水发挥最大作用。”那时候,农村电力严重不足。随着黄羊、南营、西营水库的建成和干支渠道的改建,为小水电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陆续建成了南营水库、黄羊水库和西营总干3座电站,不仅解决了农村照明问题,还为促进农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挥了一定作用。


    “你找刘县长,得去水库工地或者上干渠!”当年,在武威县政府,去找刘尔能的人,总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一年有80%的时间,刘尔能不是在工地就是在现场督促指挥。有一次,他在工地指挥加固除险工程时,因感冒严重,晕倒在地。医务所人员为他马上治疗,他清醒后,一手高举输液瓶,一手捏住钢筋条,又奔向施工现场。


    在西营水库修建溢洪洞时,因施工条件所限,没有电钻,只能用钢钎一点点开凿。刘尔能在进入洞口查看施工情况时,只听“咚”的一声响,一片石块迎面飞来,他本能地把头一偏,还是未能躲过。柳条做成的安全帽虽然帮他保住了性命,却没躲得过后遗症。1994年初冬时节,刘尔能感觉眼睛看东西有些模糊,家人陪他到医院检查,医生发现他头部有块巴掌大的钙化点,询问他是否受过外伤?这时候,一个被他并非有意埋藏在心底的秘密,才被家人知晓。


    “父亲不论身体有啥不适、遭受过怎样的痛苦,从来不告诉家人。我长大后才明白,他每天早出晚归忙工作,有时好几个月都见不上一面,哪有时间跟家人聊天呀?那时候,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市民买粮油都是定量供应,我早晨上学,有个玉米面馍馍就不错了。记得有些日子,家里没吃的面了,可就是不见父亲回家……”刘尔能的小女儿刘小兰回忆道,那是上中学时的一天傍晚,很久没见到父亲的女儿,终于看到父亲回到了家,但女儿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她看到父亲拖着疲惫的身体,裤管沾满了泥巴,从黄帆布球鞋中伸出的双脚,仿佛在水里浸泡了很久,脚指缝里全都溃烂了,脸上、头上到处都是湿疹。“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那情景,总是在我眼前浮现……”每每想到父亲,刘小兰眼里噙满了泪水。

    微信图片_20191016200120.jpg

    打赏捐赠
    2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